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天天思考和不断讨论的有很多议题,很多是内部的,例如如何降低成本、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如何平衡、如何提高人效等议题;但是有很多外部议题,反而是最重要的,例如:
我们如何增长?我们的目标市场在哪里?潜力和容量有多大?我们如何行之有效的洞察市场和客户,如何高效的将客户潜力通过市场营销和销售变成销售额来促进企业成长?
我们的潜在机遇在哪里?我们的潜在风险又在哪里?
我们的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布局?
我们的供应链在发生什么变化?
……
内部相对还具有可控性,通过一些数据分析来进行洞察,以及通过管理手段和流程等进行调整优化;但是对于外部性议题,往往是凭直觉来进行探讨,缺乏以数据化为基础的市场洞察,犹如“盲人摸象”,很多问题似是而非,往往让企业管理者陷入进退维谷和焦虑的状态。下面我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1、当今企业面对的市场特征
一个企业要考量扩张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对于潜在的市场容量、竞争对手以及这个市场的企业在使用的产品等统计数据是缺失的。导致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来模模糊糊的做预估,但是这样的预估以及预测,是缺乏Solid事实基础依据的,往往导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进入一个错误的市场,抑或浪费很多时间和成本,来“盲人摸象”式的对市场进行摸索、没必要地走了很多弯路。企业也经常会请调研咨询公司参与,来进行抽样调研;但是,这些基础数据和信息没有经过确凿的考证,往往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统计性的数据缺失让这些工作缺乏量化的基础,让这项工作变得价值不大。就像去设计一栋摩天大楼,但没有运用量化的方法去进行力学计算,那么建造大楼是缺乏基础和根据的。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市场,我们在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领域可能耕耘了几十年了,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对这个市场都有自己深刻的认知。但是,今天的世界是VUGA时代,和几十年前迭代周期长的、稳定的市场相比,今天的市场呈现的是迭代更加快速、连接高度复杂、高不确定性的特征。今天,没有一个你想象的稳定不变的“处女地”来等着你慢慢去开拓。从宏观的地缘政治、疫情、产业和金融政策到微观的例如地产行业紧缩、黑天鹅事件等,例如美国高科技行业股票缩水,都可能对市场和您的业务构成“蝴蝶效应”。
面对今天这样特征的商业环境,对我们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导致很多企业高管产生焦虑,不断要刷新自己的认知以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与狼共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很多的变化,例如企业做长期战略咨询的需求少了很多,跨度较长的项目被切分成了一个个周期较短的“小项目”,企业一年一度的业务预算周期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以往能够做一些长期的战略和规划,是基于很多因素是稳定不变的假设基础上,今天,这些“稳定因素”不再稳定了,面临上一个康波周期接近结束而下一个康波周期即将来临的“转轨期”,可以讲“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这么一个窗口期。用有限的认知、依赖以往的经验去看这个市场,形成路径依赖,无异于“刻舟求剑”。
另一些例子是对供应商和供应链方面的数据和实时洞察,对各地政府政策的洞察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先借鉴一下军事和金融思想和实践。
注:1、康波周期,经济学术语,是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6年发现的经济周期性。康波,指的就是经济会从回升、繁荣、衰退最后至萧条,不断重复。
他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由于是康德拉季耶夫发现的这个周期,因此它也被称为“康波”。
2、美军面对VUGA时代战争的变革思想和实践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军队的数字化转型思想: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VUGA时代战争的典型特征,为了赶上开往未来战争制胜的末班列车,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在积极探索军事数字化转型的方法。
然而,面对未来战场环境的复杂性,新兴信息技术在军事运筹领域的广泛应用,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到底依靠什么来支撑作战,并确保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决策层认真思考和重点关注。
信息熵混乱程度与技术进步的几何关系示意图
未来战争形态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战场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信息已经渗透到战争的每个环节和领域,装备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战场观察和探测范围急剧扩展,信息处理速度和传输距离大幅提高,反映战场当前状态的信息熵呈现指数级别的爆炸式增长,战场信息熵的混乱已经成为“战争迷雾”的根本原因。基于对当前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2035年后期,智能化、自主化技术将作为下一代作战体系的神经网络贯穿所有武器装备平台,“核心、关键、支撑”等概念已经不适合描述其地位与作用。传统的“获取信息优势”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来的战争,战争的未来是要“获取决策优势”。
应对前所未有的混乱就需要前所未有的方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应对挑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洞察“战争迷雾”背后的本质成为最为重要的制胜机理,而战斗力生成模式也由人与装备结合转变为人与智能结合。下一代战争形态必将随着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进步,而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智能化战争时代。人工智能自主武器作为最重要的颠覆性军事装备,开始引领继火药和核武器之后的第三次战争革命。虽然,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备军事能力,但是赋予人工智能技术的武器系统对传统装备平台能够形成“降维”优势,这并非平台装备本身性能导致的,本质是基于“洞察数据规律”的深度神经网络技术赋能传统平台装备才实现的变革,正是这样的维度变化才能改写未来战争规则。
在军事数字化转型的路上,离不开作为平台层支撑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更离不开作为应用层的软件系统的应用,而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在颠覆着传统依靠人脑去指挥控制决策的方式,数据支撑、精确计算、精准决策、应用赋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未来战场的新模式。美军结合上述发展规律,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完善其作战概念和作战样式。
注:1、VUG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VUCA这个术语源于军事用语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普遍使用。随后被用于从盈利性公司到教育事业的各种组织的战略这种新兴思想中去。)VUGA形容作战环境的高难挑战,后来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变化剧烈的商业环境,已经卸任的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更是直接表述为"VUCA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信息栅格、移动网络、量子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实现战场全维信息感知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全维信息的战场感知体系,不仅抗干扰、抗攻击能力强,而且可以实现战场信息全网可知可视可控,是现代战争克敌制胜的有力手段。
美军先后开展了收集战场信息的“智能微尘”系统、远程监视战场环境的“伦巴斯”系统、侦听武器平台运动的“沙地直线”、专门侦收电磁信号的“狼群”系统等一系列传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把指挥控制系统、战略预警系统、战场传感系统、战备执勤监控系统、装备物资管理可视化系统等资源整合起来,构建集中统一的战场传感网络体系,实现战场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融互通的目标。美军的战场传感网络体系,综合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智能组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主要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具有全维感知战场的核心能力,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的协作,实时采集战场环境或监测对象的数据信息。
图:加快推进战场感知系统建设
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谁拥有感知战场态势的能力,谁就能够透彻地了解对手,掌握战情、洞察环境、先敌决策、快于对手行动,从而完全控制战场以至赢得战争的胜利。众所周知,现代战争被人们喻为“感知者的胜利”。军事哲学已经从“大吃小”进化到了“快吃慢”,在“发现即摧毁”的信息化战场环境下,没有比“早知道、多知道”和“快决策、快行动”更重要的了。增强战场感知能力,既是军事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各军事强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3、给企业界带来的启发:构建全方位的市场感知能力,快速感知和敏捷迭代,增强市场嗅觉来洞察市场机遇和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和美军对战争环境的洞察是类似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企业完全可以借鉴美军军事思想的变革和实践。
传统的信息化和目前进行的很多数字化转型项目,主要聚焦于构建企业内部的快速响应、敏捷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能力,例如智能化制造、数据中台、业财一体化的指标洞察、新一代CRM、OKR、人力资源系统等。这些能力对于企业在VUGA时代生存至关重要,提升企业的敏捷反应能力,是“内功”。但这只是一部分,很多企业恰恰忽视了对于外部市场的感知能力的建设,就像军队缺失对地形、对手、
图:构建企业全方位的市场感知能力
气候的实时动态感知和情报系统,空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好像身体强健的人蒙着眼睛挥舞大刀、“盲人摸象”式的被动进行战争,结果可想而知。
如同达尔文天演论总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同样适用于企业。在VUGA时代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去适应环境。而企业要去适应环境,必须首先能够灵敏的感知环境的变化。
企业里一般依赖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依据个人的信息渠道、积累经验和知识、独特思维模式在观察和分析外部市场动态。宏观到从地缘政治、环球经济贸易、货币政策、产业周期、技术发展变革、商业模式演进,微观到对客户、供应商、产业链、政策、竞争对手、市场容量与增长、机遇与风险,每天都在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研判。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识别风险、嗅出机遇,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促进企业适应环境而不断演化。
企业家的直觉或者说人的大脑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军队,要有一个体系化的市场感应平台,来去实时和快速的感知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是今天的市场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社会,市场千变万化、互相之间逻辑关系复杂、信息庞杂和信息过载,人的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完全依赖人脑来处理和分析、洞察,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当今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建立一套数字化的体系,就像雷达或者GPS一样帮助你去导航。
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很多领域已经有所突破到了实用的阶段,而且在一些领域产生了惊人的效率和效果。例如人脸识别、在金融领域像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将一些投资原则和模型/算法植入计算机,再用历史数据来去验证,在防欺诈、客户/供应商信用评级、贷款等领域都有不错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互联网有大量公开的信息和数据可以获得,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结合企业在这个领域独特的思维和分析,经年累月,积累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就像桥水基金,经历几十年的不断积累和优化,在投资领域一骑绝尘。
4、在企业领域的一些思考、探索和尝试
这几年在两个大的领域形成数字化浪潮,一是由互联网公司引领的零售数字化浪潮席卷整个B2C领域,特别是关于消费者的数字化营运;另一个领域是工业智能制造。这两个领域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具备大量的数据,前者通过APP等获得大量消费者数据,后者通过IOT获得生产端的大量数据。
在企业领域,特别是B2B领域,有大量的公开信息如新闻、财报、招聘、投融资、管理层的讲话、行业分析、事件、法院诉讼信息、高管变动、招标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搜集、加工提炼并进行分析,以图得到有效情报。美国的市场相对比较成熟,有一批响应的企业例如邓白氏、DataFox(被Oracle并购)、ZoomInfo等为企业提供从2B客户信息补全、客户情报、客户/供应商信用评估等一系列的应用。国内的市场刚刚处于启蒙和起步阶段,但是前景是不错的,看哪一块领域能够快速商业化。
从欧美市场来看,有一些客户场景可以管中窥豹:
供应商/客户
合规风险管理
供应商寻源
供应商/客户数据补全
客户/供应商画像
客户/供应商Lookalike
竞争对手情报/动态
行业/客户/供应商情报/